成語噤若寒蟬意思與造句

各位都聽過噤若寒蟬這句成語,它就是字面上的意思,用來形容一個人完全不說任何一句話,有的時候我們也會把一個人該表達意見卻不表達意見的時候,用噤若寒蟬來形容,例如開會的時候要你提出有建設性的意見,千萬不可以噤若寒蟬,否則會在主管的腦海中留下不好的印象,雖然說聰明的人不會隨意發表意見,但真正厲害的人會適時的表達自己的想法而不會老是噤若寒蟬,否則最終會失去許多的機會。

成語出處
《後漢書·杜密傳》:「劉勝位為大夫,見禮上賓,而知善不薦,聞惡無言,隱情惜己,自同寒蟬,此罪人也。」

成語故事

噤若寒蟬這句成語是發生在漢朝時期,有一位富有正義感的河南尹名叫杜密,他曾經因為依法行事而引來宦官的不滿,最後被弄去官職,回到穎川的老家,不過他非常的忠心,就算回到了老家也沒有了職位,卻還是依然關心著國家大事。

反觀當時另外一位名叫劉勝的太守同樣是回到老家,卻對國家大事漠不關心,對好的人才他也不推薦,有人在做壞事他也不檢舉,只為了明則保身、噤若寒蟬的態度讓杜密看不下去而批評他這種做法,事實證明杜密是正確的,因為在不久之後,他又重新被重用。

成語造句
  • 在教條式的教育下,也許會教導出許多聽話的學生,但這些人很可能在緊要關頭卻噤若寒蟬,毫無如何競爭力可言。
  • 有人喜歡侃侃而談,有人卻喜歡噤若寒蟬,你是屬於哪一種人呢?
  • 當談到關鍵的議題時,所有人都沉默了,每個人都像噤若寒蟬一樣一句話也不說。
  • 我很想談下這次的合作案,可是對方每次在談到簽約的時候就變得噤若寒蟬,到底要如何攻破他的心防簽下合約呢?
分享於 2015-07-27 - 更新於 2017-0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