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囫圇吞棗意思與造句

囫圇吞棗的成語意思是形容一個人對於知識學問毫不加思索就全盤接受,比喻一個人表面上看起來肯學習,可是實際上並沒有真正用心去體會知識與學問的含意,台灣的填鴨式教育相當符合囫圇吞棗的例子,填鴨式教育產出許多只會胡倫吞棗的孩子,考試只考課本上固定的內容,難以激發學生們在知識與活用之間的理解,所以台灣許多求學階段的學生都可以拿到很好的成績,在畢業後卻不一定能找到很好的工作,因為求學階段對於知識與學問囫圇吞棗,創造出高分的假像卻沒有真正吸收學問,但是到了社會上,如果無法學以致用,甚至學了很多錯誤的內容,導致實力不足,很容易被社會淘汰。

成語出處一
《朱子語類‧論語十六》:「道理也是一個有條理底物事,不是囫圇一物。」
成語出處二
宋·朱熹《答許順之書》:「今動不動便先說個本末精粗無二致,正是鶻侖吞棗。」

成語故事

古時候曾經有一位學老師教了非常多的學生,這位老師有次在上課的時候找來一位醫生的朋友一起在課堂上,剛好有一位學生拿出了梨子還有棗子來吃,醫生發揮他的長才,告訴學生梨子這種水果對牙齒很好,可是吃多了會傷脾臟,棗子這種水果對脾臟有所幫助,可是吃多了會傷牙齒,那到底該吃哪一種呢?

這個學生也很聰明,他說在吃梨子的時候只要咀嚼,不要吞下肚就不會傷害脾臟,相對的,吃棗子只要直接吞下去就不會傷害到牙齒,聽起來似乎也蠻有道理,不過醫生倒是覺得這位學生囫圇吞棗。

這個故事並沒有根據,也許只是一種傳說故事或是寓言故事,不過囫圇吞棗的意思大致上也是這樣子表達,對事物或知識並沒有真正理解就全盤接受,醫生的意思也許是希望學生不要吃太多,正所謂凡事過猶不及都不好,而不是故意出難題考學生,也許學生只是沒有理解醫生所提出來的概念,才會造就囫圇吞棗這句成語。

成語造句
  • 他每次上課都囫圇吞棗,難怪考題一變化,他就考不了高分。
  • 主管交辦的事項有點複雜,囫圇吞棗之下,最後果然搞砸了。
  • 他看似學富五居,其實只是個胡倫吞棗的草包。
  • 如果平時對於下屬所提出來的意見都囫圇吞棗,最後將導致整個團隊失敗。
分享於 2015-06-01 - 更新於 2017-0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