臥薪嘗膽的故事

相信許多人小時候都有聽過臥薪嘗膽的故事,也許現在已經忘了故事的內容,今天我們就來好好的複習一下什麼是臥薪嘗膽,所謂的臥薪嘗膽是形容一個人奮發圖強、時時刻刻警惕自己要朝目標前進的心態或做事態度。

臥薪嘗膽這句成語最早出自於史記的《越王勾踐世家》篇,根據在史紀裡面的記載,越王勾踐因為一場與吳國的戰爭失利,所以被迫到吳國辛苦的伺候吳王夫差取信吳王,吳王終於讓勾踐回到自己的越國,好不容易回到越國的勾踐就開始臥薪嘗膽,希望有一天能夠報仇。

故事是這樣子的,其實最早的時候,吳王闔閭曾經攻打越國,不過並沒有成功,原本的吳王闔閭死了之後,由他的兒子夫差繼位,也就是後來的吳王夫差,在闔閭臨死之前對夫差說要幫他報仇,夫差一直記著這件事情,終於找到一次機會與越國展開一場大戰,越國的國君勾踐因為在該場戰役中戰敗,只好跟吳王夫差求和,吳王夫差後來同意了越國勾踐的求和,不過要求勾踐到吳國做僕役的工作,替吳王夫差拉馬與伺候,經過幾年的努力,後來吳王夫差相信勾踐真的願意歸順,於是就讓勾踐回到越國。

雖然勾踐在吳國伺候著吳王夫差的時候表現出非常誠懇順服的態度,不過實際上勾踐根本不打算臣服於吳王夫差,所以當勾踐回到越國之後,立志要報仇,於是他就讓自己睡在薪柴上,並在房間掛了一個膽囊,有事沒事就去舔一下膽囊,品嚐一下膽囊的苦味,藉此來提醒自己千萬不能忘記要報仇,就這樣過了幾年,由勾踐領導的越國立精圖治,帶著越國的人民從事農耕、生產、練兵並獎勵生育制度,把越國治理得非常強大,終於最後找到機會消滅了吳國,取得春秋末年霸主的地位。

我們從臥薪嘗膽的故事可以看出越王勾踐是一位非常具有領導能力的人才,先前所以會輸給吳國被迫求和也是因為當時潛能沒有被激發,誤判局勢,以為當時越國的國力能夠與吳國征戰並取得勝利,太過大膽的高估越國的軍力而慘敗,不過勾踐也懂得在錯誤中學習,到了吳國伺候吳王夫差的那段時間裡,他強迫自己絕對不能忘記報仇,忍辱負重熬過了那段辛苦的時光,回到越國之後才能臥薪嘗膽,逼著自己把國家帶上富強之路,最終滅掉強敵吳國,一個成功的領導者必須要有這種臥薪嘗膽的決心與毅力,才能撐到最後贏得勝利。

關於臥薪嘗膽的字詞解釋

臥薪嘗膽最早出自於《史記.越王勾踐世家》,本來僅有嚐膽一詞,後來才多出了臥薪,最後人們把臥薪與嘗膽組合在一起成為成語,在《史記.越王勾踐世家》的原文中是「越王勾踐返國,乃苦身焦思,置膽於坐,坐臥即仰膽,飲食亦嘗膽也。」,的確是沒有臥薪的喬段,後來東漢時期的《吳越春秋》才提到:「越句踐,臥薪嘗膽欲報吳。」從此便有了臥薪嘗膽的說法。
  • 臥:倒臥,形容睡姿。
  • 薪:薪就是現在人說的木柴,古代稱為薪或柴薪,有一說法是柴草。
  • 嘗:品嚐、嚐味道。
  • 膽:苦膽、膽囊,動物的內臟,味道苦。
根據史記的記載,臥薪嘗膽不應該誤寫為臥薪嚐膽。

看完以上的介紹,各位讀者朋友這樣對於臥薪嘗膽這句成語是不是更加認識了呢?

延伸閱讀
分享於 2015-10-19